我讀 艾美.伊佛的《那天之後》

2011083101:20

imageCA91MTJ9.jpg  

 

經過整個早上的不舒服,這是她第一次覺得驚慌,一切是那麼真實,她心臟狂跳,那是一種想要逃跑的驚慌失措。

他們看到了。他們全看到了。

他們看到血了。

迪芳東張西望,急著找個東西遮住自己,找個出口逃走,或是找個地方躲起來。

 

閱讀艾美.伊佛 (Amy Efaw ) 的《那天之後》(After )有一種正在看報紙社會新聞版的感覺。

 


青少女未婚懷孕,週遭家人朋友、學校老師同學渾然不查,一直到胎兒生產出來,才亂七八糟地處理:好一點的,懂得把嬰兒送到警察局或醫院門口等人發現;慘一點的,或者沖進馬桶裡、或者丟在垃圾堆裡、或者乾脆將之丟到樓下去。

 

彷彿這漫長的懷胎十月中,小媽媽們從來沒有好好思考過自己和胎兒的未來和可能性。

 


說實話,看到這類新聞我會相當納悶:青少女既然都懂得如何發生性關係,又如何會不知道自己『可能懷孕』這個假設性問題呢?況且,青少女懂得如何發生性關係,其知識就算不來自學校,也是來自電視、報章、雜誌;那我就不太相信這些傳播媒體沒有順便報導『如何處理意外懷孕』的方法。


------當然,我們先不去討論這些大眾傳播媒體報導的出發點、用意和角度,但是,既然都能從中學習到有關性行為的知識了,又如何吸收不到『處理懷孕』事件的方法?這是我一直想不透的。

 


還有一點讓我納悶的就是,很多青少女懷孕並非被強暴------如果是因為被強暴而懷孕,其中又涉及加害人恐嚇等等,所以被害少女不敢聲張,這我倒是可以想像。


但是像《那天之後》裡的迪芳,是跟男友發生關係而懷孕的------現在的青少年都如此不體貼嗎?發生性關係之後也該問一下女方『那個有沒有正常來?』而且女方也有義務告知男方吧?

 


一九六九年,臨床精神醫師伊莉沙白.庫伯勒-羅斯出版《論死亡與臨終》,提出末期患者精神狀態的五階段:1.否認 2.憤怒 3.討價還價4.沮喪 5.接受。這個理論在心理學上,除了用在臨終關懷面向,同時也適用於發生重大心理創傷事件。

 

 

「最奇怪的就是我們可能認識做出這種事的人,我們可能和他打過好幾次照面。或許在洗衣店路上,或許在公車上。對方看起來可能百分之百正常,這真可怕。這個社會的怪胎還真多,妳想都想不到。他們整個晚上經過安心超市的櫃檯——」 

 

 


說真的,讀完艾美.伊佛的《那天之後》,我一直在想,原來一個人的否認期能夠持續到那麼那麼久呀………真有點兒難以想像。

 

 

 


imageCA91MTJ92.jpg





那天之後    After

• 作者:艾美.伊佛   Amy Efaw
• 譯者:陳彬彬
• 出版社:尖端
• 出版日期:2011年02月
• ISBN:978957104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