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aRay讀 亞歷山大.李維的《成年孤兒》

2016031918:29

快照-1

 

我納悶地想著,什麼東西是在擁有者去世後未被丟棄,而留下來的?現在我聽到了自己的回答:孤兒。




在每年春天和秋天各一次,到城鎮另一端去探訪墓園時,我都會倚著一塊溫暖的墓石,眺望著那片許多人埋葬他們父母的地方,諸多思緒縈繞心頭,尤其是成為一名成年孤兒的奇特經歷。








我一歲喪父;視我如賞上明珠般呵護倍至的祖父在我十五歲時無預警離世;二十五歲那年夏天,已經把我當成么女般疼愛的祖母也離開了;自此我知道,在這茫茫人海中,若再失去母親,那我就是一名毫無所依,飄來盪去的失根之人了。




這樣的一天,也終於在一個月前來臨;癌症末期卻奇蹟似地存活滿八年多的母親,在決定停止積極醫學治療,轉入安寧緩和照護體系的八個月後,終於也離開我。是的,我正式成為一名『成年孤兒』。








在習慣瀏覽的臉書版面看到寶瓶文化的新書,亞歷山大.李維﹙Alexander Levy﹚醫師寫的《成年孤兒﹙The Orphaned Adult﹚》~~


中年時痛失父母,會引發一種揮之不去的孤獨感,過往關於「失去」的記憶、未得化解的種種衝突湧現,使我們對自己的人生目標產生疑惑。








短短數行文字,卻深深揪住我內心最不想拿出來討論的痛處。我是孤兒,是一個沒有兄弟姊妹、不婚、也不打算擁有下一代的完完全全的孤兒。在這世上,於現在、於未來,我終將一個人憑著自己的直覺或運氣,(只能)勇敢地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直到……




亞歷山大.李維醫師在《成年孤兒》書中提到,很多人會關心喪偶者、關心自小失親的兒童,甚至將之哀傷輔導列為研究重點之一。但,成年人甚至是中年人和老年人的失親,這一小塊每一個人只要活得夠久都必定要經歷過的過程,卻在心理與輔導的學術界或實務界都甚少被探討論到。




我想,原因之一可能因為『成年孤兒』雖然也是面對失去雙親的憂傷,但他們本來就因成人而各自有家庭、有工作、有下一代、有許多伴侶姻親而來的種種生活瑣事,所以太忙,忙到僅僅能給喪親哀傷的時間太少。




再者,美國與台灣不同的文化與傳統背景,孩子一旦成年,就會自然而然搬離原生家庭,另創造一個新家庭。也或多或少都是喪親之痛之所以能平息的原因之一。








我本想在《成年孤兒》書中找到一些對自己有幫助的建議,但很可惜,因為我自己個人原生家庭以及後來我自己做出各種選擇的特殊性,讓這本書到了中段以後,在我讀來,幾乎是一件在討論外太空或化學之類的事情------我無法理解,也覺得自己無法融入書中的討論。這些討論議題包括信仰、失親後兄弟姐妹關係變化、金錢遺產上的糾紛、如何與自己的伴侶和下一代共同面對失去雙親的哀傷等等。




不知幸或不幸,這些,有些是我無須經歷的,有些是我在十五歲那年就開始承受的。對我好的人或惡意欺負我的人,在那樣孩根本就是一個小孩子的時期,對我親切或露出貪婪的嘴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對於正式成為一名『成年孤兒』,我的資歷尚淺。倘若依照作者亞歷山大.李維醫師的說法,也許我並還沒有開始正視我的哀傷;又或者我已然在母親生病八年間數次病危中,悄悄地練習了如何面對成為孤兒的各種恐懼。




未來事情會如何發展,我並不知道,也不想先去揣想------畢竟,母親和我這樣八年辛苦走到這裡,畫下句號,我也想當一個新的自己。不再是某某某的女兒,而是獨立個體的我自己,Tina。








我一點都不想回到過去,因為那個時空已不復存在了,但是,我仍然永遠與我的過去連結著,在照片、想像、回憶與故人的來訪之中,甚至是我的孩子們不經意比出某個微妙手勢,那都是我所熟悉的------我父母的形影不時出現,彷彿是從『那個地方』意外捎來的信,使我回到那處哀傷的時空,就像我在此時此刻所感到的哀傷一樣。




一本讀來可以更理性面對失親後的自己的好書,亞歷山大.李維醫師的《成年孤兒》







 

 

 

 

 

1  

 

 

 

 

 

 




成年孤兒     The Orphaned Adult



•    作者:亞歷山大.李維   Alexander Levy   @ 1999
•    譯者:洪明月
•    出版社:寶瓶文化   
•    出版日期:2016/02/25
•    ISBN:9789864060443
•    規 格:平裝 / 272頁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心理勵志> 兩性與家庭關係> 家庭/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