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愛繁殖----Michel Houellebecq

2008081801:53



無愛繁殖 Les particules élémentaires
(The Elementary Particles--------基本粒子)
• 作者:韋勒貝克 Michel Houellebecq 譯者:嚴慧瑩
•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28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130704

這本小說讀來令人害怕,最可怕的是,原來我們正處在那樣的世界裡!

【內容簡介】
  布呂諾與米榭是同母異父的兄弟,母親是個不負責任的浪蕩嬉皮,兩人很小就被分送給外婆與祖母教養,在不同的環境成長出不同的個性。布呂諾從小在學校被欺凌扭曲了他的人群倫理,長大後生性浪漫的他趕上七○年代的性解放社會風氣,恰好給他無盡的滋養,但他終其一生的頭銜只有失職的老師、失敗的作家、打手槍高手;而弟弟米榭有相對安定的際遇,思想觀念與哥哥迥異,他對情感絕緣,致力於智識的追求,後來成為傑出的分子生物學家。
  兩兄弟有著熱情與冷漠、強迫性衝動與性冷感、藝術浪漫與科學理智、縱慾悖德與宗教道德等之間的對比,但都同時患上了「無力去愛」的現代文明病。當他們發現有機會掌握愛的時候,時間卻下了殘酷的判決……

人可以不熱愛生活卻要繁殖後代!

  米榭厭倦了這個過度追求個人自由而失序的社會,他企圖研究複製「理性完美新人類」的方法,讓人類免於墮落而自取滅亡。然而,他相信的「美麗新世界」是否終究會成真?
\  《無愛繁殖》解構著我們所處的當代文明,藉由生物科幻的假設、政治不正確的論述,以及從科學知識到世俗男歡女愛的故事中苛刻卻一針見血的旁白表露無遺。

【作品特色】
  小說敘事以宏觀的角度,在時間及空間上俯視且透視著二戰後近半個世紀的法國社會人情樣貌演進,特別在愛情觀與性解放這些方面,藉由兩位個性極端的兄弟來點出問題。小說充滿趣味的生活奇遇、寫實的社會動態、犀利的觀念批判、悚然的科幻警示、匪夷所思的性生活……
  敘事技巧新穎,對人性和性愛用冷酷精準的科學式語彙來刻畫,廣泛運用巨觀、量化、定義、實證等手法讓科學與文學粲然交合,展現一種陌生化美感的同時,歡暢閱讀的享受也從未流失。

【本書特色】
他們最大的悲哀不是性挫折,而是愛無能……
生物學、社會學與性愛美學粲然交合的小說──向薩德侯爵致敬
  當性愛縱慾玩盡、人類文明頹落,該改變的不是想法,而是基因!?──《美麗新世界》烏托邦的終極實現版
◎ 專文推薦:作家成英姝、小說家林宜澐、作家張惠菁、政大歐文學程教授阮若缺、美國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紀大偉
◎ 法國自卡繆以來最重大的文學事件,出版一年暢銷50萬冊
◎ 榮獲2002年愛爾蘭「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1998年法國「十一月獎」
◎ 小說原著改編電影獲得2006年柏林影展銀熊獎
◎ 售出近30國版權,各國媒體高度讚譽

【作者簡介】
1958年生於法屬留尼旺島,當今法國文壇最炙手可熱的作家,被譽為繼卡繆之後,唯一一個將法國文學重新放到世界地圖上的作家。他只要一出書,法國文壇就要鬧一場大地震;與兩次龔固爾獎擦身而過,引起極大爭議,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政治意識形態太不「正確」,不過他的書卻賣得像小麵包一樣好。法國《世界報》頭版頭條新聞除了魯西迪之外就只有他能刊上。
韋勒貝克善於捕捉當今最惹人注目的社會現象,如西方文明物欲橫流、沉溺於消費的空虛、愛情的失落、性慾的衝動、存在的苦悶、旅遊買春、戀童癖等等,並鉅細靡遺地描繪,筆觸赤裸,爆發力強,極具煽動性,呈現出當今社會的冷酷荒謬,一些評論家認為他比貝克特更為「黑色」。
網站 www.houellebecq.info/

【國內作家及學者專文推薦】

從米榭.韋勒貝克的作品很容易讀到虛無,但只從虛無的痛苦來解讀米榭.韋勒貝克,又太簡化了,《無愛繁殖》探討了存在,與過去的存在主義作者不同的是,米榭.韋勒貝克跳躍出社會性的角度,而採取生物性、物理性的角度,就像從巨觀的物質回到基本粒子上。──作家成英姝
一部具有哲學縱深的小說。──小說家林宜澐
有人視他為法國繼卡繆之後最具啟發性的作家,更多人只是驚駭於他小說裡悲哀的人類處境,愛無能與性疏離。你不大可能讀完一本韋勒貝克而無動於衷,他直直說事,改變了你看世界的目光。──作家張惠菁
作者對六○年代嬉皮文化、頹廢文化所孕育出的當代西方文明既自私且自戀的個人主義造成彼此之間的冷漠與冷酷提出看法,並對宗教、種族、性別等敏感話題發表意見,其中多處以超現實、後現代的寫法呈現整個社會的荒謬性……──政大歐文學程教授阮若缺
此書引發爭議,在我看來,主要是因為此書否定親密關係……《無愛繁殖》充滿性行為的描寫──但是在此書的框架中,任何親密感都注定要失敗,性行為當然也不例外。書中的性行為不能解決寂寞感,反而強化了孤獨。──美國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紀大偉

【媒體讚譽】
這裡面有理念,這裡面有夢想,這裡面是一本偉大的小說。──法國《世界報》(Le Monde)
這本小說就像一具強力探照燈,揭露了二十世紀末生活中的諸多病症。……其銳利的藝術眼光有如布雷克、梵谷、艾蜜莉.狄金生,以及較晚的塞琳。這就是去看待韋勒貝克的方式。──法國《她》雜誌(Elle)
一本充滿創意燦爛奪目的小說……由一位老練、善於觀察的作家寫的有趣而緊湊的小說。──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儘管過度偏執而悲觀,但又極為有趣……必須向韋勒貝克致敬──他那穩當自信的敘事語調讓人目不輟讀,還有他對孤獨、殘酷童年、性挫折、社會的變態問題,以及我們無力去溝通的描寫,無一不讓人感動。──美國《洛杉磯週刊》(L.A. Weekly)
無畏、生動、嚴格的誠實……令人驚訝的有趣……可能長遠改變我們如何去看待自身周遭生活中所發生的事物。只有少數的小說能做到這樣。──美國《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當代小說的巨大成就。──美國《藝術論壇》雜誌(ArtForum)
黑色的趣味,令人驚奇的感動……無論我們願意與否,這都是屬於我們的一齣殘忍的喜劇。──美國《苛評》電子雜誌(Slate)
震驚法國的小說,引發對自由主義的道德與惡習的熱烈爭論……韋勒貝克對他所認為一九六○年代的頹廢文化是孕育出當代西方文明的自私又自戀的個人主義大肆抨擊。書名(原名《基本粒子》)指出了這部作品裡冷冰冰的關於存在的主題:那個社會是個騙局,被放任的當代文化已經奴役人類於孤獨和不幸之中。……作者不屈服於他所處的那個充斥著勃勃性事的世界。整體看來,這是一本出色且迷人的當代小說。──美國《書單》雜誌(Booklist),Ted Leventhal
極為感人,堂而皇之又恣意地猥褻,妙趣橫生。──英國《獨立報》(Independent)
讓人不得不注意……超驚悚……那些不健康的卻也常常浮現在心頭的想法,敘說得既豐富又刺激,《無愛繁殖》無論是當作闡明理念的小說,或作為一幅描繪社會的畫像,皆令人驚嘆。──英國《獨立報》(Independent)
注定要成為一本引發崇拜的小說……一本真正讓人目不輟讀的小說。──英國《觀察家報》(Observer)
絕對精采……徹底著迷的、令人朝氣蓬勃的、惹人激怒又感動的……必讀物。──英國《Time Out》雜誌
一本格局宏偉的小說……不光是因為米歇爾.圖尼埃的《妖精王》已經使法國文學小說給人難以定位或者說理念豐富的印象……它確是必須要去讀的一本書。──英國《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這是一本在獵捕龐然野獸的小說,而其他人的作品相較之下還停留在獵兔子的安居狀態。──朱利安.拔恩斯,英國《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年度之書
一本美麗而悲傷的書,是二十世紀的希望的墓誌銘……也是人類自身的墓誌銘……這是一本罕見的書……──英國《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感人、欣喜、想法具煽動性。這本小說完全不像,相較之下也更好,與韋勒貝克同時代的英國作家創作。──英國《蘇格蘭人報》(Scotsman)
使你再度檢驗你的信仰,是挑戰文學為何的那種信仰。這是一本華麗且相當大器的書。──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超讚又精采……也非常非常有趣……正是英國文壇所缺乏的那種,確信且毋須辯護的自信飽含其中的文學……得以創造文學的差異性。──英國《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
這本傑出的暢銷小說,是法國自莎岡,甚至有人說是自卡繆以來,最重大的文學事件……這是將文學薪火帶往一個全新世代──在本書的例子上,更像是個強力的文學焊炬。──英國《經濟學人》(Economist)
讀完這本小說的人一定會為作者的大膽與說服力感到興奮……超凡之作……或許直稱韋勒貝克是下一個大師會有猶豫,但他可能是我們長時間以來所見到最好的了。──英國《衛報》(Guardian)
一本才華洋溢的小說,會立刻被拿來與塞琳、貝克特、卡繆等作家相較……讀完小說的人必定會為作者的膽識與說服力感到興奮。──英國《衛報》(Guardian)

性,用來超越或者墮落?還是只是一道任人浸淫的光?這些都在自然的敘述裡,裸露讀者的面貌。
——吳鈞堯
韋呂貝克是我會去追蹤何時出書的作者,我每一回都瞪大眼睛想要看看他又寫出了什麼驚人之作。
他的作品有時看似在抵抗精緻,但其實他的筆力是再精緻不過了。他常將生命的大命題掩藏在中年男人的性哀傷與青春肉體溢出的甜美歡愉裡,對比複沓,一個意識勾一個意識,無窮無盡。筆下所凝視的總是切中「人類」這個物種的深深孤獨,與慾望報廢後的無盡荒涼。
韋呂貝克的文字和場景總約略帶著科技的金屬感,乍讀以為是冰涼,然而一步一步地跟著韋呂貝克深入之後,卻總是被他那隱含在性與孤獨的「個體生命」奧義與重重剝開的力道駭到。
韋呂貝克時常是走得比當代的許多小說家要遠要深,且這遠這深竟還能以「愛」和「繁殖」這樣的普遍命題為書寫核心。也就是說韋呂貝克既寫出了小說故事的通俗性,卻又把這通俗性推到了哲學層次。同時之間,還讓讀者在閱讀時,偶爾也跟著筆端,一時竟就迷炫在性的甜美與恍惚裡,以及種種華麗繁複的心靈漩渦中。
——鍾文音
這是一部多面向而宏觀的作品;首先,透過兩個主角身世記憶之譜,韋勒貝克把人類在運命之中無可違逆的種種情緒感官,如屈辱、悲傷、遺忘、失去和衰敗,一一冷靜赤裸呈現,引出整個當代文明中人類的縮影,悲劇性十足,卻毫不矯情。同時,他把自己的創作命題放在一個極為大膽,卻帶著實事辯證的架構,揮灑出理想開放與細微關注並存的格局;以一種超越哲學無盡迴旋或左右派思潮的銳利態度,正手擊向一九五零年代以來自由派、個人主義的幻滅,反手猛揮現代主義與當代文明的虛無,並將人類原始慾望與之對照,作為軸心和警示,其嚴謹程度難得一見,遠超越了犬儒、傲慢或不羈的批判層次。再者,「無愛繁殖」更提出生物學與實證主義作為對新世代的質問,不僅回應了赫胥黎的經典,其前衛概念中蘊含的細膩思辯與果斷,亦讓人想起菲利浦?狄克(Philip Dick)等遠見十足的科幻小說家;於基因複製的觀念探討,則呼應著科學激進改革者唐娜?海樂葳(Donna Haraway)等人的遠景。在基因複製已成人文科學,乃至社會議題之顯學的今日,「無愛繁殖」從七情六慾出發,透過社會學與哲學脈絡,檢驗個人主義的無限擴張,到完整提出一套生物科技救贖理論,讀者即便無法接受韋勒貝克試圖詮釋的結論與預言,卻絕對能夠透過這般對比與體驗,理解人之所以為人,不止因我們的自由意志有許多無能為力,更也因為渴望著愛與被愛。一本讀來顫慄而冷酷,同時令人願意重新檢視愛的本質之於自我的小說。
——陳玠安
確實,韋勒貝克一點也不在乎政治正確。書裡藉由主角嘴巴說出的「媽的雞姦者!」、「我開始痛恨黑鬼」……甚至大肆宣張「我知道伊斯蘭教──所有宗教裡頭最愚蠢、最虛假、最晦暗不明的一個」。
不由得令人好奇:冒犯是充滿愉悅的嗎?
他到底想要得罪誰?
也或許,冒犯和得罪都是身不由己,坦白與誠實表態自體內源源冒出,上游是故事裡的傲慢核心。韋勒貝克睥睨於眾多肉身之上,回溯1968年,讓兩個誕生於五○年代的兄弟(正如他自己),漸漸步向哀樂中年;他施展無賴頹靡,一點一點在小說裡,剪進個人經驗,用炫學的包裝紙覆蓋古老的命題:孤獨。
──如果能學會享受孤獨,那就好了。
不論是經歷過扔棄欺凌、背叛絕望、腳本錯誤、性的挫折……都能更自在地面對吧?若果如此,書中同母異父的兄弟,就不用被丟進後現代,一個貪戀性的歡愉又總被品質不好的陽具所困擾;一個聰明絕頂,卻冰冷極端不知如何回應最初的戀人。
一點也不政治正確的韋勒貝克,雖然號稱「明日將是女性的世界」,但他終究在書裡處決了所有的女性:兄弟們年過中年後所覓得的「伴侶」,以他們的嬉皮母親。反正,如書中人所言:「世界上所有偉大的東西都是由謀殺建立起來的」。
作者選擇謀殺女性角色,而讓生物學專家弟弟,研究出「完美再生的緒論」,甚至在未到來的未來(2029年),科學家們成功創造第一個複製人──彼時,「新人類」將漸漸取代了「舊人類」。
只是,讓性快感不只隸屬性行為,性愛就不再挫折了嗎?(為什麼我極其壞心地想像他們還是會獲得新品種的挫折?)
當新人複製舊人,愛也能獲得備分嗎?(等等,難道最需要被複製的,不是那些因為愛,或不愛,所刻劃在身體表層、體內各處的紀念擦痕嗎?)
韋勒貝克的文字充滿影像感,當一幕幕快速敘述時,彷彿也聽見了膠卷轉動的聲音;靜靜停格凝視時,地底正行腐爛的景物則龐大到塞滿了眼眶。
難怪,現在,他決定去拍電影了。
——孫梓評




大師的鉅作......仍舊荒涼虛無
不過我還是覺得""一作島嶼可能性"比較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