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 蘭迪.蘇珊.梅爾斯的《謀殺犯的女兒》

2010121415:18

imageCA4MH1JZ.jpg 


當我閱讀完蘭迪.蘇珊.梅爾斯(Randy Susan Meyers)《謀殺犯的女兒(The Murder’s Daughters) 》的整本書後,按照慣例,如果沒有序文或推薦文,我就會開始看作者和譯者簡介。

看到作者的蘭迪.蘇珊.梅爾斯的學、經歷,讓我感覺十分汗顏。作者簡介上面介紹她是一位『長期關注家庭暴力與受虐者,並在相關的保護組織工作達八年之久』。

我在20歲那次讀大學,所學和後來從事的第一份工作,也是與家庭暴力防治有關,可是我只工作了一年,就因為受不了每天看見被虐待者的種種灰暗面,而完全離開了所謂的家庭暴力防治工作的實務界與學術界。

 

也因為自己過去的學經歷,我很仔細的閱讀蘭迪.蘇珊.梅爾斯的《謀殺犯的女兒》這本書,特別是書裡描寫各個不同角色身分的人,在整個故事發展中的心態變化。我想蘭迪.蘇珊.梅爾斯一定是一位很傑出的家庭暴力防治工作者,否則她是無法如此細膩地描寫出每個人的心理轉折的。



《謀殺犯的女兒》這本書整個故事大綱並不複雜,十歲小女孩露露和五歲的妹妹梅莉的父母親分居了,雖然母親曾經一再交代過,絕對不可以讓父親進到屋子裡來。但是,這天中午母親在午睡時,父親來敲門了,露露一時心軟開了們讓父親進來,卻沒想到這正是一切悲劇的起頭。

父親殺死了母親,也將妹妹梅莉刺成重傷;父親受到法律制裁必須終身監禁,而露露和梅莉只好輾轉居住在親戚家中。但是這些親戚們永遠也忘不了,她們姊妹倆是個殺人兇手的親生女兒,因此她們處處受到排擠,任誰都不願意留她們久住,最後不得已只好雙雙住進達菲育幼院。


「妳聽好!」露露兩手放在我的肩膀上開口:「以後有人問起,妳就這樣說:我們的爸爸媽媽出車禍死了,就是這樣,說他們開車上州、去凱茨奇爾的時候出意外。說我們後來就跟露比婆婆住在一起,後來她死了,因為沒有別的親戚,所以才到達菲去。現在來這裡,就是這樣。」


姊姊露露說到做到,她甚至沒有到監獄探視過父親,在露露的心中認為,她是個父母雙亡的孤兒,她不是謀殺犯的女兒。妹妹梅莉的反應卻和姊姊完全不同,梅莉會盡量找時間去監獄探望父親、寫信像父親報告兩人的近況,梅莉認為,父親、姊姊露露與她是一家人,應該相依為命------雖然父親正被關在監獄當中,但至少大家也要在心裡面是這樣想的。



姊姊露露長大後進入醫學院就讀,選擇成為醫師,一心只想賺錢出人頭地,進而照顧妹妹的生活開銷。妹妹梅莉在大學主修了犯罪學,大學畢業以後則到一個輔助犯罪被害人的組織工作。

露露每次見到因兇殺案而送進醫院的急診病人,就會想起小時候見到躺臥在血泊中的母親與妹妹的畫面,忍不住心寒而更恨父親。

梅莉則自述:「大學念過心理學也告訴我,自己做這份工作,應該可以達到自我療癒的效果,解決一些長久以來的心理障礙。不過我注意到自己有時候對客戶的反應很極端,很想吼人、叫他們閉嘴、要他們別再哭了,而且不但不能掏心掏肺,還會想拉開距離,不想談太多………」

 


終於她們最掛心的一天還是即將到來了,父親在服刑二十年之後被假釋出獄。露露非常痛恨自己好不容易平靜的生活,又要受到父親的打擾;梅莉則反而非常開心一家人終於要團聚了。

究竟,父親的假釋出獄會為三個人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衝擊呢?誰必須遷就現實?誰被須改變想法?………

 

我個人的感覺是:蘭迪.蘇珊.梅爾斯的《謀殺犯的女兒》刻畫父女三人的內心糾葛非常成功------至少跟我曾經接觸過的大部分個案都很接近,文筆也相當流利通暢,讓整個故事一氣呵成,毫無冷場的時刻。


不過我同時也想到,如果故事中的父親不是殺了母親的謀殺犯,而是一個犯下多起性侵害案件的加害人,那麼他的家屬,特別是妻子或兒女,又會是怎樣的心情呢?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書?我突然感到蠻好奇的。

 

謀殺犯的女兒 The Murder’s Daugh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