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 諾愛拉.夏特雷的《那就10月17日吧!》

2012022510:42

image.jpg  

 

 

 

這並不是我第一次閱讀《那就10月17日吧!》(La dernière leçon)。第一次閱讀大概是在2007年左右,當時諾愛拉.夏特雷 ( Noëlle Châtelet )在書中用字之豪放與熱情,深深吸引了我。當時我心想~~天呀! 這也是一種超能感動人心的寫作方式耶。

 

現在,2012年再重讀這本書的我,又有了不同感慨------母親在2010年的約莫是現在,同時檢查出腦部與肺部有大量惡性腫瘤,陪伴在醫院的前三天,每一天,醫師都拿著病危通知單要我簽名………至今都不知道當初自己是如何有這股勇氣去面對這最艱難的一刻。

 

如今,感謝上蒼又給了我兩年時間和病情穩定中的母親相處,每天過著還算順心如意的平凡生活,我想感謝,卻不知該感謝誰,於是我又重讀了一次諾愛拉.夏特雷的《那就10月17日吧!》。

 

 


《那就10月17日吧!》是作者諾愛拉.夏特雷親身經歷寫出來的一本書,因此,其中的心情沒有一絲矯柔做作,裡面的控訴 ( ? ) 或者說是抱怨,也真的是她的一血一淚,那種心情,我懂,我真的懂。

 

我渾身上下充滿恐懼,它排山倒海,四處滲透,而且尤其陌生。光是恐懼就能引發其它起不了作用的反抗動作,我寧可說是沒用的反抗,也不想說是可悲反抗。

 

 


作者的母親在九十二歲高齡,身體沒有太多大病痛的時候,親口告訴自己四名子女,她要結束掉自己的生命,只因為她自覺已經活太久、很累了。

 

這不是宗教問題,而是道德責任感。顯露倦意是可恥的,疲倦之可恥在妳眼裡,就連九十二歲高齡也不能作為藉口。
我看妳哭著坦承妳累了,如果說年老戰勝妳,妳輸的是對時間的戰爭,還有對自己的戰爭。

 

 


拋開法律或醫學倫理問題來看,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我單純很贊成夏特雷母親的選擇。因為我個人一直認為,死亡絕對是我們唯一可以自我選擇的權力。

 

如果我自己是夏特雷的母親,不要說九十二歲了,就是連四十二歲我都感覺活累了、活膩了、好疲倦,想換個人生重來一次 (誰知道呢?但,挑戰那份未知正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當時我完全支持夏特雷母親的選擇,唯一有點不認同的就是:為什麼要選在10月17日------作者諾愛拉.夏特雷的生日隔天死亡,而不選在其他日子呢?根據夏特雷母親的說法是,希望能讓作者先過完生日的喜悅後再說。這段話在當時讓我有些反感,夏特雷母親明明有四個子女呀,為什麼作者就那麼倒楣被挑中,母親要在她生日的隔天結束自己生命。當然,這是當時一股莫名的義憤填膺,也沒啥意義。

 

 


『妳永遠不會死………』這多情的兒時願望一直佔據我心,以致於現在對抗妳的死,產生一種甜而不苦的莫名空虛,我填補不了,因為這空虛不存在。一種奇蹟式的寧靜空虛,不,是安詳的,我想訴說,尤其是先跟妳說,是妳讓它發生的………

 

許多當時無法完全融入的情緒,現時閱讀這本書時竟是字字揪心。我的確陷入一種和作者當時差不多的情況裡了,只是最重要的關鍵時刻還沒到。

 

 


我記得在作者母親自動要求安樂死之後,因為作者的哥哥是法國前總理,因此這件事情在歐陸引起非常大的討論,『安樂死究竟應否合法化?』

 

年輕時的我,當然絕對贊成。但此刻的我,僅僅是一位渺小的家屬、女兒,我竟希望『安樂死絕對不可以合法化』,只求能讓親人在我身邊多待片刻,哪怕是幾日幾月都可以,只要能夠讓我偷得時間,我將會多麼地感謝上蒼的憐憫。

 

 


《那就10月17日吧!》是一本書名看似相當輕鬆,實則充滿鋪天蓋地而來的憂傷的一本書。閱讀它,一定要先做好心理準備,它會狠狠刺中妳的心臟正中央,讓妳血流滿地,無限痛苦與掙扎………

 

 

 

 

image111.jpg  

 

 

 

 

 

那就10月17日吧! La dernière leçon

• 作者:諾愛拉.夏特雷  Noëlle Châtelet
• 譯者:林說俐
• 出版社:圓神
• 出版日期:2006年07月
• ISBN:986133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