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 威廉.馬奇的《壞種》

2012081501:24

imageCA4FDKUP 

 

一個八歲的小女孩能有多壞?
  
暢銷半世紀的恐怖經典,銷售超過百萬冊
史蒂芬.金選為文學史上十大反派之一




這是威廉.馬奇 ( William March ) 知名小說《壞種》( The Bad Seed ) 2011年出版中譯版本時所用的文宣字眼。也因為這些字,讓我注意到作者威廉.馬奇是個生於1893年卒於1954年,算是一位非常前輩級作家了。




除此之外,《壞種》裡的八歲的小女孩原來就是往後50、60年後『惡童』的最原型。難怪我在閱讀《壞種》時,一直感覺克莉絲汀與蘿達這對母女的緊張關係,與之前讀過的《凱文怎麼了? (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 》 (2006年台灣商務出版) 感覺很相似。



蘿達和凱文都自小就有與其他小孩很明顯的不同性格出現,雖然最親近的母親發現了,卻也莫可奈何,只能眼睜睜看著事情一件接一件發生。

 

 

 







那年夏末,潘馬克太太回想一切,看清楚自己早已陷入絕境、無計可施,才發覺六月十七日奉恩小學的野餐會竟是她人生中最後的快樂時光。在那之後,她再也沒法感受到幸福安詳。




    
《壞種》一書的剛開頭,便毫不隱藏地說出了潘馬克太太(克莉絲汀)的處境。




因為她發現,在八歲小女兒蘿達的周圍,出現了一樁又一樁的意外,意外死亡的人正好都是蘿達心裡非常渴望擁有的物品的主人。雖說發生命案,但是件件看似意外,調查之下也發現沒有其他他殺的證據,因此每一件都是以意外結案。




但是敏感的母親潘馬克太太(克莉絲汀)發現這些命案都有共同處:一,她那天使般甜美可愛的小女兒蘿達都出現在命案現場過。二,無論這人事何種方式意外死亡,之前蘿達心裡渴望擁有的東西就會出現在蘿達蒐集的寶物當中。




說這是巧合潘馬克太太(克莉絲汀)暗自認為,巧合也該有個限度吧,而不是像現在這個樣子的。她開始偷偷蒐集各項證據,有一天當著天使般甜美的小女兒蘿達面前,直接問她,這些看似意外的案子是不是都是蘿達刻意安排的殺人案?沒想到蘿達會給母親的答案竟是………



 

 

 






作者寫成《壞種》的1954年,我想所謂的遺傳基因理論,還是深植在人們心中的。凡是不會沒有來由,最有可能的就是透過遺傳,將某一種習慣傳給下一代或隔代出現。




可憐的潘馬克太太(克莉絲汀)在一步步解開謎題之前,同時發現到自己不堪回首的幼時身世。無法向在遠地任職不同住丈夫表達和立即求助,除了驚訝、惶恐、無助,她真的不知道如何將未來過下去。




她們被過去綁在一起,被共同的罪綁在一起,無法用思想或言語改變。她們被貝西‧典克綁在一起了。這是事實,無法忽視,也無法逃脫。




 

 

 





所以,有沒有所謂的『犯罪基因遺傳』這件事呢?且讀讀前幾個月出版相當精采的《捍衛雅各(Defending Jacob)》(2012年三采出版) ,唉,原來這個議題,被作家們以各式各樣不同背景襯托之下,已經有長達六十年以上的時間,其中出過的書籍不知有多少。




壞種,真的有壞種的存在嗎?大哉問。


 

 

 

 

 

 com 

 

 

 

 

 

 




壞種    The Bad Seed

‧    作者:威廉.馬奇   William March
‧    譯者:王欣欣
‧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    出版日期:2011年02月
‧    ISBN:978986627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