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 賴香吟的《其後 それから》

2012122701:16

imageCATV1A7P 

 

台北。東京。高雄。什麼大城市都是一樣的,我只想生活在舉目無親的城市裡,不僅人們不要認識我,就連城市景觀也不要認得我,那些年我想要的就是陌生,一旦打破陌生,我就不知道故事從何說起。

 

 

 


人生要結怎樣的果實呢?我還渴望繁花盛開的人生嗎?我說五月之死是繁花徒徒吹落,然而,我自己接下來的人生要結怎樣的果實呢?

 

 

 


讀了《其後 それから》才發覺作者賴香吟跟我簡直就是同一個年代的人呀,甚至根據出版社提供的作者介紹,我還懷疑我們曾經一同就讀過某些學校 (雖然我相當討厭那幾所學校),一種疏離的熟悉感油然而生。

 


先不管《其後 それから》是小說或是散文,也就是------先不去探究《其後 それから》故事中虛構與真實的比例如何,單純地閱讀這本書,說實話,我很感動。一種我懷疑是因為同年代之人所以才得以生出的感動。

 

 

 


因著與作者和書中另一位主角五月年紀相仿的關係,《其後 それから》的背景完全在我掌握之內,我也還記得五月的《手記》當年是如何暢銷,而我又是如何地看不懂------以致於後來有書友想和我討論這本書,我總是以『無感』二字帶過。

 


我想過原因,當時熱衷各種激進社會運動的我,同志議題絕對是不可能被錯過的思辯。關於性別與性向,彼時我的想法很粗胚的是:這跟那無關。也就是說,很接近當年作者看待五月對性別議題的掙扎時,作者本身的想法------


有沒有愛情故事可說,歸根究底還是與人有關,而非只是與性別有關,如果同性無愛,異性也未必有愛,那時我漸漸清楚了,愛不愛,歸根究柢只是等待對象的獨特性。可是,五月怎麼想呢?

 


是啊!可是,五月怎麼想呢?

 

 

作者現時的猜測,很可能也是彼時我讀五月的《手記》,總覺不合脾胃的真正答案。性別與性向有那麼絕對壓倒性的強烈嗎?當年熱衷追求同志與性別平權的我至今依然無法理解。

 


總之,當年的我正大把大把呼吸新鮮、前衛感的空氣,又彷如一塊海綿拼命汲取各類知識時,其實沉不下心閱讀太多讀第一頁就無感的文字,不知為何,《手記》在當年對我來說就是這樣一本書。

 

 

 


《其後 それから》很後段的地方,讀到作者賴香吟寫的這樣一段文字:

 

接著,我們不知從哪裡開始提到五月,事實上,這應該是我們第一次觸及五月。我談到延宕,對時間耗費之大感到驚嚇,動不動就是十年。倘若生命重要經驗都得費上如此時間去反芻,諸事澄明之日生命也差不多已到盡頭,還有多少時間可寫?

 


相對於作者的大嘆時間流逝,我卻反而感激起作者因種種原因地遲寫這本作品。畢竟這讓我有了二十年的餘裕去感受人生、友情與愛情、死亡或精神上的生病種種。

 


我終於可以理解,彼時五月對於性別觀的焦慮。我也能體會作者先後數次對憂 鬱來襲時的所謂『破碎感』。我彷彿也能懂得,二十年過去了,再回首曾經與自己那樣親暱並微帶曖昧情感的友人時,多少當年太青春而被忽略的問題------ 再重來一次已經無可能,只有留下徒然 (無謂?) 的嘆息與疑問。

 

 

 


太浪漫的我們,在年輕的時候,都一定得死過一次。那樣的死過之後,再回頭,看見的都會不一樣了……為你終須拿回屬於你書寫權利的毅然感到驕傲,因為這是一個時代的故事,是關於你如何活下來,而不是關於某人為何而死的故事


同樣生在相仿年代的作家郭強生對於《其後 それから》的感受是這樣的。拿這段話,特別是前三句,對照《其後 それから》的五月與作者,經驗與感受幾乎是複製下來的相似,唯一差別是走過和走不過之後的結果大不同。

 


這讓我不由得想到一個問題:是所有的文青都會面臨這樣一種瓶頸,或者,這種情形只出現在台灣五、六年級作家身上?

 

 

 

 

 

 

129822336390835000  

 

 

 

 

 

 

 

其後 それから

• 作者:賴香吟
• 出版社:印刻
• 出版日期:2012年05月
• ISBN:97898661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