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 劉梓潔 的《父後七日》

2011031601:19

imageCA1QLUCV.jpg 

 

第二件工作,指板。迎棺。乞水。土公仔交代,迎棺去時不能哭,回來要哭。這些照劇本上演的片場指令,未來幾日不斷出現,我知道好多事不是我能決定的了,就連,哭與不哭。

 


劉梓潔的《父後七日》在去年造成文壇和影壇一陣轟動,不過,電影我只看過大約1/4,書本也是今天才看完。


《父後七日》這本書正確說應該是作者的散文集,同名之作〈父後七日〉是其中最主軸的一篇散文,也拿過國內文壇大獎。就文字的表現度和創意度,那自然是沒話說,流暢中帶點戲謔,倒是沖淡不少憂傷的情感。反而是之後幾篇作者客居異鄉時的文章,淡淡的鄉愁卻是相當勾魂。

 


很早就有書友跟我討論過《父後七日》,這幾位書友都是未滿三十歲,年紀和作者劉梓潔相當,所以從她們口中聽來的《父後七日》是既哀傷又具強烈催淚性的。


但是,這本《父後七日》對於年長她們幾乎一輪歲數,歷經太多長輩生老病死,年過四十歲的我而言,〈父後七日〉只讓我感覺像在看一篇文筆美而通暢的文章,說實話,我感受不出太多屬於自己的憂傷。( 當然,作者的哀傷我有感覺到,請大家千萬放心,劉梓潔寫作技巧超好的。)

 


書的最前面推薦序中,賀景濱 (真對不起,我不知道他是誰) 的一段話,算是讓我感受蠻深刻的,他寫道:
「劉梓潔的《父後七日》,向我們證明了這一種可能。即使永恆的哀傷,要到第八日才埋種在心中。」

 


我一向就屬於個性很ㄍ一ㄥ的人,從十五歲開始,歷經祖父、外祖父、外祖母的往生,始終掉不出一滴眼淚,不是不悲傷,是哭不出來;為此母親曾經相當不諒解我,認為我是個冷血沒眼淚的傢伙,母親不能理解這些長輩明明都很愛護我,為什麼我就沒感覺呢?

 


一直到研一升研二的暑假,祖母往生了,整個儀式過程,我還是沒掉一滴淚------雖然我和祖母最親,她常告訴別人,我是她最小的女兒(而非孫女)------家族親友早已習慣我這種不哭的個性了(想必眾親戚們也曾在背後討論過我的種種不是吧?)。


我記得當時自己感覺也是七分哀傷,三分木然 (就是這三分讓我沒眼淚)。不過就再祖母的靈柩移上靈車要開往火葬場時,我突然跪了下來,哭到不能自己,不讓祖母走。也哭到家裡的長輩說,不要再哭了,怕會耽誤吉時;於是很破例地讓我坐上靈車陪祖母最後一程。------我們這裡的習俗是,孫輩不用再送了,只要子女輩的送行即可。

 


所以當我看到賀景濱寫的:「即使永恆的哀傷,要到第八日才埋種在心中。」

嗯~~過去的種種突然又在我腦海中被記憶了起來。

 

 

父後七日
 
作者:劉梓潔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8月
ISBN:9789866249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