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 麥特.貝格里歐的《現代驅魔師》

2010111022:51

美國的驅魔著作就算不是全部、也大都過時了,很多是一九七○年代寫的。然而,在義大利卻是截然不同的風貌,我發現自己幾乎馬上就轉向義大利書籍,其中絕大多數(如弗蘭契斯柯.巴蒙特神父寫的《魔鬼附身與驅魔》和蓋布列爾.南倪神父寫的《上帝的手指和撒但的力量:驅魔術》)都是二○○四年之後寫成的。這些書不只提供詳細的神學分析,還有執行驅魔的第一手實況資料。

 

我手邊的這一本《現代驅魔師》是出版社的贈書,有機會收到這樣的禮物,除了感謝出版社的美意,還要拜我有某種特別的體質之賜。我在過了20多歲之後,逐漸感覺到自己能在某些頻率上與特殊的人物相通,一開始因為自己醫學院的背景,還曾經擔心過是否罹患精神疾病;後來發現,這也算是特殊能力的一種,何妨運用它來幫助某些可能需要我幫助的對象呢?

從此我對自己偶爾有的感應,不再排斥;但是就在自己內心不再排斥之後,突然之間”請託”不斷,造成我肉體很大的負擔,一年多下來實在無法負荷;於是我反向那些來找我的”前輩”拜託:我雖然有心幫忙,但是終究只是”業餘”,不能因為我願意幫忙,就一直來打擾我啊!說來大家也都是沒有惡意且講道理的,之後,我只會偶爾遇到特殊狀況,陌生人來拜託的狀況減少很多,身體也逐漸調養到某個還不錯的狀況。



分享完了個人的經驗說,還是要回來談這本小異出版的《現代驅魔師》。母親看見我在讀這本書,問我:會不會很恐怖?不怕晚上做惡夢嗎?現在我讀完了,只有一個感想~~媽~~您想太多了!

閱讀這本書其實和想像中看 [大法師] 或 [七夜怪談] 之類的電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反而覺得這本書很像在看神學系學生發表的論文,理性且引經據典地分析『驅魔』的歷史背景、一位天主教的神父要如何成為『現代驅魔師』、『驅魔』在傳統天主教和現代各自代表著哪些可能的意涵。感覺上就像閱讀一本資料蒐集完備的博碩士論文。

 

再來是,我在閱讀《現代驅魔師》時,腦中聯想到幾本一些相關聯的好書。包括譯者陳敬旻之前翻譯的《小屋》;以好天使與壞天使合作或對抗為背景的《好預兆》;精神科醫師治療一位解離症病患的《我遺失的時間》;與薩林女巫事件有關的《異教徒的女兒》;探討天主教聖物、聖人的《石像怪獸》和《美人魚的椅子》。

也許我對這些書的聯想,與其他讀者不一定相同,但是我想說的是,天主教、驅魔、精神疾病……,這些相關的議題,也經常是文學家拿來寫小說的背景。而且根據同樣的素材,不同的作家也常能發揮出風格迥異的作品。



《現代驅魔師》是一本以天主教為基礎,討論撒旦、惡魔附身、驅魔方式、被附魔者的心理和社會因素等等為內容的書;也探討了當現代精神醫學發展到某一個段時,如何區分求助者是精神疾病患者或真的遇見被惡魔附身的困擾,作者很持平的表示:要當一位『現代驅魔師』,最先要處理的就是:分清楚求助者是否為精神疾病困擾的患者,如果是,那就應該以現代精神醫學加以治療,才能真正協助病人,否則不但浪費寶貴的治療時間,甚者可能使他們背負更大的罪惡感。

再者,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最極端傳統的天主教派也遇見一些新的改革聲浪,這些改革派的天主教徒------或者更簡單一點來說,就是為在義大利羅馬成以外的天主教徒,他們對傳統信仰在教義上或儀式上的不滿與改革,也會影響到人們對『驅魔』概念的不同看法。



《現代驅魔師》談的是基督宗教對於『驅魔』的概念。如果讀者有興趣,也可以找一些國內人類學者或精神科醫師的研究文獻來讀;因為華人傳統的民間宗教兼佛道教的信仰,使我們在日常生活周圍偶爾能接觸到的『附身』、『收驚』、『乩童』等文化,展現出來的又和《現代驅魔師》截然不同,但其中又有微妙的類似性。

對照來看,會覺得人類世界是多麼的奇妙。一樣是生理構造相同的人類,在不同地方、不同文化下生長,遇到同一件事情時,卻做出許多不同的解讀和處理方式。

 

image.jpg 

現代驅魔師 THE RITEThe Making of a Modern Exorcist